“十里不同语,千里不同音。”赣鄱大地,群山环抱,江河纵横,独特的地理格局孕育了丰富多元的语言生态,方言差异尤为显著。在这片土地上,方言不仅是本地独特的沟通工具,更是历史沉淀的文化密码,承载着地方记忆与集体认同。近日,江西财经大学“语传情怀
言通未来”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与广昌县,在乡镇及社区、学校、红色展馆等地,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同步开展红色文化寻访与方言文化传承,探索普通话推广与方言文化保护的平衡之道,持续发挥高校在语言文字教育领域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学校作为青少年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重视语言文字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运用普通话进行高效交流、知识获取与书面表达的能力,更帮助学生在多样化语境中灵活切换语言角色、理解语言文化的内涵。三下乡实践队首站进驻广昌县甘竹镇中心小学,对该校师生的语言生活与方言文化传承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在访谈中,甘竹镇中心小学校长刘云亮明确阐释了校方的“双语”立场:“课堂上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规范要求,课后师生、同学间使用方言是自然交流,学校持理解与支持态度——方言是用来维系乡土情感的纽带。”在探讨“将方言文化融入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时,实践团队领队裴足华问到:“学校是否有组织方言相关的活动意愿。”刘校长表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基因与根脉。对用方言讲述家乡故事等特色活动的提议,给予了支持与肯定。”
结束在甘竹镇中心小学的深入访谈和调查问卷后,裴老师一行马不停蹄地深入当地社区超市、走进居民家中、探访人流密集的车站等场所,实地开展方言使用现状与保护意识的调查。在社区中,队员们与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亲切交谈,询问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方言与普通话的使用习惯,以及对年轻一代方言能力逐渐弱化的看法。在家庭走访中,队员们倾听家长们,如何平衡“普通话”与“家乡话”之间的关系。在车站等公共场所,队员们则观察不同场合下人们沟通交流的用语习惯,并随机采访往来旅客,了解方言在流动人口中的使用频率。
推广普通话,意在畅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护乡音,旨在维护文化多样性,守住一方水土的精神家园。江西财经大学“语传情怀 言通未来”实践队的探索证明了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进程中,科学保护方言文化绝非对立选项。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以学校为引导枢纽,激活家庭传承的内生动力,并依托社区搭建展示与传播平台,让承载中华文明地域性智慧的方言,有机融入新时代育人体系。在“家校社”协同中,实现“语同音”与“文多样”的和谐共生,让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根脉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生不息,枝繁叶茂。
通讯员:饶震 黎嘉龙 卢丽琼
摄 影:饶震 马驭 马文辉
审 核:余义兵 裴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