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应我院邀请,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芮必峰教授,在Y429会议室举办了题为“传播研究的身体视角:从认知语言学看具身传播”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陈文钢副院长主持,社会与人文学院师生150余人现场参与。
芮必峰,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安徽省第九届、第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安徽省记协常务理事。
随着移动网络、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学界日益重视身体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讲座伊始,芮必峰简要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所引领的认知科学具身转向。
他指出,认知语言学继承了梅洛-庞蒂的“具身化存在”思想。这一理论不仅批判了形式主义语言学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离身观预设,还引领了认知科学的具身转向。芮必峰强调,具身认知理论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传播学中的离身假设,从而为传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芮教授详细阐述了具身传播的核心概念,指出具身传播关注的是身体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丰富案例,他展示了具身经验和语言符号之间的紧密联系。
他强调,尽管技术发展使人们可以脱离身体进行传播,但身体的在场仍不可或缺。身体不仅是传播的载体,更是意义和理解的基础,即使在虚拟空间中,传播仍受身体经验的影响。
芮必峰说,具身传播的关键在于身体如何通过意向性与世界和他人交互,即使面对面交流,也无法保证完全的感同身受。
在互动环节,芮必峰回答了22MJC2班杨淳同学提出的问题“具身传播对国际传播或跨文化传播有何启示?”芮必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具身视角出发,关注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身体经验的共通性,通过具体的、生活化的案例,让外国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
“世界的认知与我们的身体密不可分。”讲座最后,芮必峰总结道,具身传播理论为我们理解传播活动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
文:陈紫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