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人文学院联合法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体育学院在英庐119会议室开展学术节学术角。此次活动在给大家带来学术知识的同时,更掀起了一场不同专业之间的思维碰撞。



  人文学院学术部代表魏依琳从“唢呐的古与今”谈起并联系电影《百鸟朝凤》揭示了本次人文学院的话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朝堂演兴衰,乌巷喜丧。”然而这些中国传统文化里最不可或缺的元素,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人们所忽视。“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贤子孝孙跪倒一片,千感万谢。”从过去的德高望重到如今的无人问津。是什么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该何去何从?


        不可否认,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一个小乡镇,人们接触的事物也不再受交通的限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却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兴趣,甚至将其束之高阁。但是,难道这些积淀了几百年的文化要在我们手上化为尘土,消失殆尽吗?

  不!“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儿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这是焦三爷对唢呐的执着。对中国传统文化溶于血液的热爱,让焦三爷坚持将唢呐传承下去。他爱唢呐,更爱这一首传统之歌。

  时代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传统文化的发展切不可固步自封。首先,传统文化要与时代接轨,例如可以借助“抖音”等视频APP进行推广。其次,可以通过营造品牌的方式,将唢呐与其他乐器结合谱曲以求发展。最后,可以形成产业链的方式,如创建唢呐博物馆来促进唢呐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现在的也是未来的。我们身边总是会出现一些经典的小物件,它们可能沉淀为历史中的灰尘,但是它们身上一定会有很多令人惊叹的闪光点。”恰如魏依琳总结的这样。传统,传统一定会统统传给后人。

  此外,体育学院、信管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软件学院也在随后的讲解中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窗外寒风瑟瑟,室内学术“暖暖”。此次学术角活动为不同学院的学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增加了同学们对跨学科知识的了解,期待下一次学术角与大家的相遇。(文/人文学院张子涵)

  作者:张子涵       作者单位:人文学院

  信息员:廖雅琪   联系方式:13755640737